这两天,圆通快递“内鬼”泄露40万条公民信息事件,成为舆论关注焦点。据报道,有不法分子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系统账号,盗取公民个人信息,再将这些信息层层倒卖至不同下游的犯罪人员。被泄露的信息中包括发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、姓名、电话等多个维度,超40万条个人隐私遭泄露,涉案金额达120余万元。快递单竟然成为泄密单,引发网友集体愤怒。
用户选择快递服务,并依照实名制的规定如实填写姓名和联系方式,无疑是基于对快递公司的信任和认可。当个人真实信息与收寄地址一同被兜售至诈骗网络,随时可被用于精准推销或财产诈骗,相信任何一名用户都会感到不寒而栗。不少网友吐槽称,zui近常收到刷单的匿名快递,或是来自东南亚的诈骗电话,且骗子对自己的购物清单了如指掌,想必与此类灰色交易脱不了干系。
面对舆论声讨,圆通速递回应称,疑似有加盟网点个别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窃取运单信息,公司随后向公安部门报案,犯罪嫌疑人已于9月落网。主动报案,体现了圆通公司配合打击犯罪的态度。不过,多名员工充当“内鬼”,泄露个人隐私达40万条之多,公司无论如何无法撇清责任,何况这并非该公司首 次出现“内鬼”。除了主动纠错、及时止损,快递公司必须提高员工录用门槛,完善信息保护机制,增加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培训,堵住公司内部与不法分子利益勾结的渠道。这些所谓“个别员工”出卖的,除了用户的个人信息,还有整个公司的名声和信誉。连用户隐私的核心利益都无法保障,又如何取信全体用户?完善信息安全风控系统,不仅是快递公司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,也是其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。
圆通用户隐私外泄的风波,值得整个快递行业引以为戒。如何堵住隐私外泄的制度漏洞,也不单是一个快递行业应该反思的问题。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满天飞的现状,远不是快递行业一家或几家公司保护不力所致,而是多个行业经营者在利益驱使下漠视用户信息保护的共同结果。金融机构、手机APP、通信运营商等等,手中无不攥着大把用户的真实信息,公民隐私从这些渠道泄露出去的案例也早已屡见不鲜。要想彻底刹此邪风,提高网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感,需要从更多角度去规定电子身份的安全操作,严格公民隐私的泄露罚则。
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个人信息,再利用这些信息暗暗敛财,既不是正道,也违反法律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势在必行,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无论哪个行业泄露客户隐私,都必须重重地挨法律的板子。
本文转载自人民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